非上市企业股权融资的十大常见误区重庆政府第三方调查-政府民意调查-政府公共事务咨询!

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项目咨询 > 政务咨询 >

政务咨询

非上市企业股权融资的十大常见误区

阅读:

POST DATA 2015-01-04 09:24:53

1、为融资而融资

这是大部分融资企业的问题,管理团队或者CEO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寻找投资人,而且在过程中一味盯着钱看,不是想清楚自己的战略,不是认真推敲自己的商业模型,更有甚者,只是迎合投资人,甚至会说“那您说怎么做,我们都可以做到”。日复一日的从各种渠道寻找各种更多的投资人联系方式,而从来不在被投资人回绝后反省自己的商业思路和执行方案,不是脚踏实地的落实企业运作的各个细节,不是努力寻求客户和收入来源,不是节省成本维持生存,不是寻找更多合作伙伴提升商业价值……

其实,融资过程应该也是一个不断学习提高、完善商业模型、建立更多战略合作的过程,不是说创业者不应该积极寻求投资,而是应该把融资的过程当作一个为自己的商业信仰布道的过程,用自己对事业的理解和信心、热情来说服和感染投资人。即使投资人表示企业的发展情况暂时不适合自己的投资要求,也不必气馁,或是从此再不联系,而是应该经常把公司发展的一些情况反馈给投资人,待企业发展到较好的阶段,也可以最快的得到投资人的关注和帮助。

2、缺钱了才融资

融资其实应该是公司战略发展计划和财务预算计划的一部分,而不是临时抱佛脚的求生之举。融资的过程通常不会一帆风顺,需要与投资人多次沟通,此外还会有很多法律过程,资金注入很难特别快,因此,最好做好现金流预算计划,给自己完成融资留出至少4-6个月的时间,而在不需要融资时,最好也能经常与投资人保持沟通,减少融资时候的沟通成本。

此外,投资基金的管理者要对基金投资者承诺回报,都不会是出于公益目的来投资企业,这也就决定了投资基金都是锦上添花,而不会雪中送炭,如果等到企业非常缺钱时候再去融资,更容易让投资人表示怀疑,而一个有规划的融资行为,符合战略发展需要的计划,则会得到投资人的更多信任。

3、Idea为王

互联网时代,最流行的就是“我有一个idea”,互联网使得无数年轻IT人士跃跃欲试,事实上也造就了很多的少年富翁。然而,成功背后的故事,其实并非只是因为发现了一个别人都没有发现的秘密,更多的是细节执行上的成功,团队配合的成功,人脉合作的成功……作为投资人,对绝大部分商业计划,近似的各种变化起码都会见到10个以上,往往成功者并非是最早起跑的那个,分众不是第一个开始铺设液晶屏的,新浪不是第一个门户网站,最早的B2C实践者8848如今也不见了,最新的例子是,后来者VANCL比PPG卖衬衫卖的更好,虽然我们还不知道笑到最后的会是谁,事实上却常常发现,第一个勇者往往反而会成为行业成熟的牺牲者。

所以,不要再向投资人强调你的idea的新颖性,投资人看中VANCL的是来自卓越的资深团队,看中的是你如何去做,过去的成功路径,飞机要高飞,起跑非常重要,商业计划还是要从地面开始的。

4、“什么事都可以做”

经常听到这样的话,“我这个网站(或者媒体、服务、……)是个平台,消费者可以得到……,生产企业可以得到……,广告客户可以得到……,……可以得到……,……”。实际上却常常发现,网站上目前除了零散的几个注册用户,还一无所有;号称户外媒体,实际连一块显示屏还没有,广告客户更不知道在哪里……,对自己的商业模式还没有做过认真的思考论证,没有对相关利益方做过市场调研,甚至根本就不熟悉自己在做的事情。

其实,见到若干成功的企业家、领头人,无不是经过了多年的行业历练,非常熟悉正在做的事情,经过多方了解,最后专注在某个方面或者某种需求开始自己的事业,很多衍生的业务其实是在最专注的业务成功和稳定后水到渠成的,没有任何一个企业是最开始什么都做而能够成功的。

核心业务稳定之后,可能会成为开拓新业务的核心竞争力和竞争门槛,若立足未稳就四面出击,面对的只有四面楚歌,永远要记住,企业资源是有限的,而不同业务的运作方式一定各有特点。

5、“我可以教育市场”

有时候,在创业者的商业计划书里,没有发现对市场需求的分析;或者会发现创业者已经坚持了很久,而收入或用户数或市场份额并没有明显提升;或者是已经有许多“先烈”在这个商业模式的道路上倒下了,这不能不令人怀疑商业模式的可行性。对这样的问题,很多人的回答都是,“我们会引导市场(教育客户、发掘需求)”,“别人没有发现这个市场”,“市场以前还不成熟”,或是“缺乏市场营销的资金”。

也许你是一个可以把冰块卖给爱斯基摩人,把羽绒服卖给非洲人的销售高手,然而投资人是不愿意冒这个险的,最好拿出实际的例子来说明市场存在,或是说明一种趋势,或是说明小规模发生的需求现象,可以被大规模复制,如果能够说明你提供的产品和服务,可以满足一种不可替代的需求,而且这种需求还很大,那才是最好的打动投资人的武器。

6、前途无限美好

很多创业者有过接触投资人的经验,知道投资人最关心的问题是公司的发展和业绩,关心什么时候才能达到上市的门槛,能够有机会在公开市场退出,于是就画出非常漂亮的图形,见面先大谈一番如何如何在3年内把销售额和利润做到几个亿,在某年某年顺利上市。

数字很精彩,然而大部分时候只会让人产生更多的怀疑,看看未来几年陡峭的攀升,再看看前几年几乎持平的业绩,实在令人无法把这两者联系在一起,更有甚者,前几年的业绩是逐年递减,利润始终是负数,公司现金流马上就要中断,还要信誓旦旦的说,“给我一笔钱,我就可以挺过难关,然后收入就会飞速提升”,而对于公司的商业模型、运营执行的各个环节,毫无反思、修正或改变。

面对投资人时,未来收入和利润预测确是不可缺少的环节,但必须来之有据,不可过分夸大,如果有专业的人员,最好能把影响收入的各个环节,做出详细的假设和说明落实到财务模型中,对每个产生增长的原因,都有理智准确的判断和解释,最好还能有第三方的预测数字作为辅助。这样也是对企业的长期成长负责,在与投资人对赌的时候,能够充分自信,不必因为急于达到对赌条件而拔苗助长。

前途无限美好,还需脚踏实地。

7、长篇累牍、不知所云

最近见到很多面目相似的商业计划书,似乎都是按照网上流行的某个模板写出来的,结构清晰、内容全面,可惜就是太过全面,千篇一律,长篇大论。

还有的企业,也许是企业家自己不知道自己的优点是什么,或是不知道自己的核心业务是什么,或是不知道自己的发展方向是什么,或者是不知道强调哪个比较容易迎合投资人,总之,洋洋洒洒,写了很多,ppt做的也很漂亮,论述方向也很符合行业趋势,问题就是看不出公司到底是做什么业务、怎么赚钱的。(据我的经验,一般来说,写成这样的,多半是企业确实感觉自己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)

投资人最宝贵的就是时间,通常经验丰富的投资人都喜欢直入正题,毕竟商业计划书看多了,都会有自己分析问题的讨论,搞明白怎么赚钱之后,就会希望融资者能够应答一些关键问题,如果需要的时候,再提供详细的商业计划内容。如何让投资人第一眼爱上你,才是关键。

8、按净资产或注册资金融资

这是面对传统企业常常会碰到的一种反应,“我们民营企业一直靠自己滚动发展,不敢担风险,没有房子没有地的,资产太低,现在融资会不会太不划算”,或是“我准备明年把注册资金提高到……,然后再进行融资”,抑或是“我方以固定资产出资XXX元,投资方以现金出资XXX元,占股份比例为XX”。

其实,企业进行股权融资时,投资人看中的是企业持续盈利的能力,看中的是企业未来持续的发展(其实上市也是如此,因此股价才会在净资产之上产生溢价)。因此,对企业的估值,最常采用的是可比公司(倍数)法或现金流折现法,这些估值方法都与资产和注册资金没有直接联系,资产质量只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影响对投资风险的评估。企业家们千万不要把自己按照资产或注册资金“贱卖”了,也不要误把资产多作为企业经营成功的佐证。

当然,对于整个社会而言,市净率(市值与净资产的比值)应该为1,也就是代表有些企业把资产价值利用的很好,有些企业则浪费了资产创造价值的能力。

9、混淆项目融资、债权融资、IPO和私募股权融资

项目融资和债权融资比较像,往往是以可行性报告为核心,IPO的招股说明书则更强调未来分析、风险提示和每股定价分析,私募股权融资最重要的是说清楚商业模式,在说明内容上像项目融资,在融资方式本质上与IPO一样。

三者有很大相似性,但面对出资人不同,投资标的发展阶段不同,投资人退出和收益方式也不同,因此,核心内容和表达重点也大不相同。项目融资投资者看中每年收益和分红,其投资标的往往是全新的项目,因此要详细说明投资细节(比如细化到某个设备多少钱),需要计算出投资回收周期和回报率,对相应风险要适当说明。债权投资注重资产抵押和还本付息能力,投资标的一般是具有一定信用或重资产的企业,核心在于说明企业的良好发展和还债能力,以及对抵押资产的评估。

IPO一般是面向公众投资者,要注意风险提示和监管部门要求问题的解答,同时要说明企业的经营情况、发展方向及未来展望,这些方面与私募融资很相似,因为投资人都是要作为股东来投资的,未来退出都是希望在公开的股票市场上获益。不同的是,私募融资企业相对来说,经营规模一般不是很大,经营情况还不够稳定,企业情况还比较封闭,同时面对的投资人是比较专业、承担风险能力较强的投资者,因此,关键是解释清楚商业模式和公司管理团队,通过面对面沟通来获得投资,企业估值可以通过双方议价确定,因此,书面的内容就不必太详细,但必须主题突出,表现出对自身业务及市场的深刻理解。

10、股权融资比债权融资成本低

有些企业家觉得,股权投资者既然是作为股东加入,不需要还本付息,大家相当于合伙做生意,当然成本应该比债权融资低。对这个错误最直接的反证就是,对企业而言成本低,就意味着对投资人而言收益少,那么,对追逐资金收益的投资者而言,投资股权就不如放债,承担更低风险,却可以获得更高收益,那就不会有人再做股权投资了。

不论对个人还是对机构而言,所承担风险与投资收益成正比都是绝对的真理。

在正常情况下,公开上市企业的股票流动性与现金相差不大,股票持有者或购买者承担的风险不是很大,在股市的某些阶段,对有些优秀企业而言,这种股票投资风险并不比借债给企业高,因此,购买股票获得的收益也就不一定比借债更高,反过来,对于公开上市企业而言,发行股票的的成本(在公开市场上发行股票所付出的成本是每年分红股息)也不一定比借债付利息更高,这也就是上市企业在融资上的优势。以此类推,理性市场的股价,其实应该是股息成本等于当前债券市场利息成本的价格,这个算法比较复杂,在此就不详细分析了。

然而,对于私募融资而言,就完全不是如此了,因为私募股权投资人获得的股权并不能随时变现,只能等到投资企业公开上市后一段时间才有可能在股票市场上变现,因此,除了承担的时间成本以外,还承担了更多企业经营的风险,其要求收益就会高很多。

总之,如果可以通过债权融资解决企业的融资问题,而且不会对企业现金流造成太大压力,还是应该尽量利用债权融资手段。当然,股权融资也有一些从投资人额外获得的战略价值,是很难量化评估的,比如,改善股权结构,加强公司治理,解决员工激励,提升企业和品牌形象等,更关键的是,可以借助融资过程和不断引入新的股东,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支持,有些情况下可以加深与投资人其他相关投资企业的合作,获得投资人在市场视野、产业经验和其他战略资源优势上的支持。